入職第二年的回顧:想進步就要懂得放棄

CZ
Jan 31, 2020
在芸芸眾生中要如何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?(攝影地點: 香港街頭)

2019年的2月起,我開始懷疑我的人生是不是這樣下去就好了。如果職涯上需要什麼進步的話,就在上班的八小時之內去進步,下班後的時間應該要留給自己好好過生活。

所以,我在工作之外安排了很多事情,比如說考駕照、參加跳舞課程、武術課程,去香港旅行等。完成了很多一直想做但是卻沒有做的事情。

雖然劃掉了清單中的一些事項,但是卻在某天翻開日記時,發現困擾我的問題跟幾個月之前的問題一樣。這或許代表我沒有進步,也暗示我要達到我滿意的進步程度,只用上班八小時的時間並不夠。

所以,隨著香港反修例運動變得越來越激烈,以及台灣大選越來越靠近,我也開始增加自己投入到上班的時間。

但是,光是增加上班時間並不能代表實質的成長。我上班時間做的通常都是在做我已經會做的事。

如果是想要兼顧學習發展,又要兼顧產出的話,應該要怎麼做才好呢?我檢視了一下公司的現況,怎麼想都理不出一個頭緒。

比如說,公司沒有辦法提供完整的培訓計畫,難道就代表這個環境能給的就到此為止,我一定要換公司才能有所成長嗎?

我為了尋找解答找書來看。讀了兩三本書,綜合起來的結論就是:想要在職場有所成長,必須要主動爭取才行。就算到了一個體制完整的公司,也不見得就可以得到想要的訓練。真正符合自己的訓練計畫,應該是自己擬定出來的。

也就是說,要先了解自己的弱點在哪,了解克服這些弱點需要什麼,再主動去找老師。主動的去提問、主動拜託他人給意見。自己也要夠認真,仔細思考老師說的話,才能讓老師有動力繼續教下去。如果能夠遇到一個願意收自己為徒的人,那是幾輩子修來的福氣。

在釐清這個道理的過程中,我很感謝我的同事。可能因為我過去的學習經驗都是獨來獨往,所以在思考怎麼學習的時候,疏忽了作為團隊夥伴的同事的感受。因為同事真誠的溝通,才讓我意識到這個缺點。

2019年,我滿25歲了。雖然在一年當中有好幾度懷疑自己不適合做記者,但是最後我還是沒有離開。

旁邊是斷崖,往前走不知道會通往何方,但折返就等於前功盡棄。還要繼續前進嗎?(攝影地點: 司馬庫斯)

我曾經跟自己做下約定,在25歲之前,可以不計成本的做自己想做的事,以開拓視野為目的去生活。但是25歲之後,就要收心好好累積能力了。

我思考著我沒有離開的這個事實所代表的意義。它意味著這是我現階段所能做的機會成本最低的選擇。如果想要改變現狀,比如加薪的話,就必須破壞這個平衡。也就是,讓我的能力符合另一個薪水更高的工作的需求。

奠基於我在25歲之前都誠實面對自己的這個前提,我的現況其實也反映了我真心的選擇。比如說,為什麼我沒有變成有錢人呢?大概是,每次有機會的時候,在學習財務知識與學習社會議題之間,我總是選了後者吧。而那一點一滴的累積,讓我變成現在的模樣。

在了解到這個事實的時候,我心裡其實帶有一點點的感傷。我還記得21歲時明明什麼都還不會,未來卻擁有無限的可能性,好像只要想做,沒有什麼辦不到。現在卻了解到,一個人以為自己有很多選擇是一種誤會。什麼都不會,所以講好聽點是什麼選擇都可以,講難聽點就是差不多爛。想要改變這種差不多爛的狀況,就必須加強某一項選擇讓它變得格外突出才行。

雖然大家都會說趁年輕要多嘗試,但是漸漸的我們也不年輕了。想要開闢選擇的話,不應該用「換個地方從頭開始就好」的想法去思考,而應該用「現在的東西可以帶去哪裡」的角度。這樣才能讓我現在擁有的東西產生意義。

所以,我決定放棄那種以為自己什麼都辦得到的天真的信心,在接下來的日子裡,專心培養我做記者的能力。一部分會投入在攝影能力,一部分會努力培養新聞敏感度。

雖然我還是沒有辦法確定自己適不適合做記者,但是我決定放棄回答這個問題。因為,還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的時候,專注在現有的東西上並且加以優化,才是最直接的作法。等到我備齊了一名記者該有的能力的時候,我所擁有的能力便會通往其他行業,出現新的機會。等到那個時候,我才有談論自己是否適合做記者,以及我是否想要繼續做記者的條件。

祝大家都有順利的2020年!

--

--